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张亭栋、陈竺、孙桂芝、郭兰萍、王拥军获第六届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医药发展奖

 12月22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上,公布了第六届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医药发展奖评选结果。张亭栋与陈竺、孙桂芝、郭兰萍、王拥军分别获得中药研究奖、中医临床研究奖、中药研究青年奖及中医临床研究青年奖。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等与会领导,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等院领导,为第六届唐氏中医药发展奖获得者颁奖。同时颁发的还有第五届唐氏中医药发展奖,获奖人分别为于德泉、路志正、李川、徐浩(详见2014年1月27日本网站报道)。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陈国强院士应邀参加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并宣读获奖人陈竺院士的答谢词(
全文)。  
    “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医药发展奖”是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与美国唐仲英基金会共同设立、于2004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的科技奖项,每二年评选1次,奖励对象为中国内地中医临床研究、中药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从2013年第五届开始,共设立4个奖项,分别为中药研究奖、中医临床研究奖、中药研究青年奖及中医临床研究青年奖,前两项每位奖金20万元,后两项青年奖每位奖金10万元。本次颁奖仪式为调整后的首次颁奖。
    中国中医科学院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向获奖者学习,学习他们致力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坚定理想与信念,学习他们锐意创新、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学习他们勤奋敬业、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科研管理处 赵晖 常暖)
    链接:第六届唐氏中医药发展奖获得者简介
    张亭栋,男,1932年11月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使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奠基人,其发明通过与合作者的研究在1990年代后推广全国,其后推广到全世界,现已成为全球治疗APL白血病的标准药物之一,2015年荣膺“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陈竺,男,1953年8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人类白血病的研究中,对阐明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做出了重大贡献,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由于在砷制剂治疗白血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的杰出贡献,张亭栋和陈竺共同获得中药研究奖。
    孙桂芝,女,1937年12月生,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创胃癌扶正培本疗法及系列方药,使中医药治疗胃癌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达到新的高度,共获得国家级、部级、院级科研成果16项。从医50余年,医德高尚,仁心仁术,诊治了80余万人次的各种肿瘤患者。教书育人,孜孜不倦,先后培养出硕士生18名,博士生20名,博士后10名,名医名家传承硕士、传承博士和传承博士后7名。
    郭兰萍,女,1969年8月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中药资源领域的道地药材有效成分积累的环境机制研究。首次实现基于定量配比的道地药材质量评价,建立了道地药材通则。探索道地药材土壤微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制定了中药材重金属的国际标准。引入3S技术,首次实现了基于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道地药材适宜性区划。发表论文200余篇。文章总被引用频次1800余次,最高单篇引用154次。获国家级奖励3项,省部级等奖7项,获得专利及数据库软件9项。
    王拥军,男,1965年9月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主任医师。致力于中医药防治老年性骨病的研究。率先发现“慢性炎症及微循环障碍是老年性骨病的启动因素”,创立了“调和法”和“调衡法”。研究成果在一千多家医院和社区推广应用。率先发现老年性椎间盘退变存在“三期变化规律”;首次提出了“抑制炎症因子”和“改善微循环”的防治学思想,开发出中药新药“芪麝丸”。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了“肾藏精”本质,延续和升华了中医“肾本质”研究。杰青、长江学者获得者、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第一完成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SCI收录论文79篇,总IF289,被Science、Nat Med等期刊正面他引4968次。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


2015123016073433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