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平台
本草考古与农业考古联合调查队在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调查圆满结束
2024年11月11日至15日,以“人·田园·自然”为主题的本草考古与农业考古联合野外调查队在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调查。
12日至14日,联合调查队分别在祁门赤岭、石台奇峰、祁门渚口等地进行考察和植物标本采集。共采集了果实种子类标本近200余种。其中奇峰村稻田采用稻鸭共栖生态种养的模式,为深入认识稻作农业生态提供了帮助和借鉴。为进一步厘清稻田杂草种类,考察队员分别在稻田核心区和田埂上划定1×1米的范围进行观察。在稻田核心区,水稻已经完成收割,仅残留稻茬,可以观察到水稻的伴生杂草—稗也有被收割的现象,此外,还发现了近二十种杂草类型,包括禾本科、莎草科等。田埂区杂草类型更为丰富,种类将近30种,除禾本科、莎草科等,还有蕨类、蓼科、葡萄科等植物。
调查中,团队重点关注了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伴人植物类型上,尤其是禾本科、蓼科、莎草科杂草和壳斗科坚果及其他常见果实。同时,也对水生环境中的植物类型进行观察,采集了欧菱、苦草等水生植物标本。
本次活动由中医药文物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安徽省植物学会主办,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祁门管理站承办,来自全国九家单位共14人参与此次调查。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环境考古研究院共同参与了野外调查,安徽省植物学会理事长邵剑文教授及张思宇博士、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祁门管理站副站长倪味咏高级工程师给予技术支持。
调查期间,队员就考古研究过程中遇到的相关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大家觉得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收获满满。
在稻田核心区观察和采集植物标本
向村民询问水稻种植方式和常见农田杂草
在田埂观察和采集植物标本
采集植物标本
采集水生植物标本
采集植物标本
讨论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