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跟踪报道之一:新思路 承载战略使命 中药资源“家底勘察”风雨兼程

图①为普查队员在峭壁上采摘药材。

图②为普查队跋山涉水采集样本。

图③为黄璐琦院士在普查一线技术指导。

图④为黄璐琦院士(左三)与普查队员野外考察中。


图⑤为普查队员合力采摘药材中。


编者按

    经过近七年的试点,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今年全面启动。这项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领衔、我国中药领域顶级专家学者和各地中药材专业人士参与的全国性资源普查工程,旨在解决中药资源家底不清、信息不对称,资源保护措施和产业政策制定依据不足等问题,促进中药资源绿色可持续发展,让中医药事业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本期起,医药周刊推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跟踪报道。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王泽议

    继1983~1987年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后,经过七年试点,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于今年全面推开。这不仅是进入新世纪后的第一次全国性中药资源“家底勘察”,更肩负着新时代国家战略使命。

    目前,普查工作已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332个县展开,参与人数达数万人,运用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手机PDA(个人数字助理)、轨迹记录设备等现代高科技手段。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璐琦,担纲这一浩大工程的总指挥——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指导专家组组长。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不仅要摸清中药资源家底,更重要的是,要把普查与中药产业中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结合在一起,把普查与整个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在一起,把普查与中药资源长效监测机制建立结合在一起。”黄璐琦强调。

    数据覆盖

    为政策制定提供系统依据

    距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时隔已久。近十多年来,我国中药产业快速发展,中药资源用量急剧增加,不少资源濒危,环境的巨大变化也致使中药资源分布和栖息地发生改变,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巨大压力。家底不清、信息不对称,令中药资源保护措施和产业政策制定依据不足。

    2011年8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鼎力支持下,黄璐琦带领专家组成员,经过多次深入调研讨论,完成顶层设计工作——形成《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划》,明确普查任务和要求等。

    “此次普查主要任务有四:一是要探明中药资源的种类和分布,以及563个重点中药材品种的资源总量。二是要进一步调查中药资源相关知识,如民间对一些药材的特殊用法等。三是要建设一批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目前,多种野生中药材濒危,解决资源稀缺问题最终得靠人工种植,所以通过普查遴选种植基地成为当务之急。四是建立中药材资源动态监测机制,保证信息通畅。”黄璐琦介绍说。

    目前,普查工作已取得巨大进展。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办公室发布的《2017中药资源普查年度报告》,截至2017年12月,中药资源普查已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1332个县,占全国县级行政区划的近二分之一;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已汇总到近1.3万余种野生药用资源、736种栽培药材、1888种市场流通药材的种类和分布信息,可估算出《中国药典》收载的563种药材的蕴藏量;新发现73个新物种;基本建立起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和种子种苗繁育体系。

    跋山涉水

    为资源保护汇集一手资料

    在上述令人惊叹的数字背后,是黄璐琦等专家和普查队员们共同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跋山涉水、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对黄璐琦来说都是‘家常便饭’。”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副主任张小波说,在开展中药资源普查的几年中,除了在北京的日常繁杂工作及科学研究以外,黄璐琦每年大约有一半的时间坚守在野外普查一线,进行监督检查、技术指导。他走过了500多个普查县,对中药材是否道地、在哪些地区分布了然于胸,谈论起来如数家珍。

    “我在行走中也收获良多。考证古籍中关于中药材及产地的记载,发现药用植物新品种,探究中药种植问题的解决思路……”黄璐琦说,很多发现对相关研究都有所启发,有些还成为其研究新课题。

    在湖南省浏阳市,有一位热爱中医药事业而“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老人——刘宗裕。他曾全程参与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尽管现在年龄大了,且家里人不支持他参加此次普查,但为了自己心爱的事业,刘宗裕依然选择加入到此次普查队伍中。

    普查中,刘宗裕跟着年轻队员们一起翻山越岭。“大家经常问这问那,刘老师都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他让我们少走了好多弯路:他的安全知识让普查队伍中没有人员受大伤;他熟悉植物习性,让我们采集药材有的放矢;他熟知各种药材的生长采收季节,保证了我们不会错过完全标本的采集时节。最难得的是,他熟悉浏阳地域内的珍稀罕见品种,采集标本可直奔‘主题’,为我们节约了很多时间。这种感觉真是爽!”浏阳市普查队队员谢宗明说。

    在查看资料时,一幅照片让记者印象深刻:暴雨中,一位女队员弯着身子护着怀中的资料以免淋湿,旁边的队员正撑开雨衣帮她遮雨……

    事实上,普查中遇到风雨是常事。雨后山林泥土松散,背着普查工具的队员们在这种环境中随时都可能摔跤,大家常常相互搀扶,攀着树枝、藤蔓一步步前行……尽管条件艰险,队员们却“苦”并快乐着,因为他们在做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

    “勾股弦定设样方,珍稀草木高阁藏。襟衾尽沾风雨露,唇齿犹留面包香。蜱蛇蚊虫不为险,为使自然沐琼浆。不负胸中凌云志,勇挑重担好儿郎。”吉林蛟河普查队这样表达自己的体验与担当。

    成果转化

    为产业发展催化全新动力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进行了近七年,在全国31个省份建设了由28个省级技术服务中心,以及由66个县级监测站组成的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

    “普查成果已落实在服务中医药事业发展、保障中药用药安全、药材标准制定以及中药新药注册等方面。”黄璐琦指出。

    中药材价格暴涨暴跌,中药材质量难以保证……随着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和逐渐完善,这些行业痼疾将得以根除。“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系统,可以提供信息服务,明确生产区划。未来,希望系统能进一步提供有利于药农种养殖、销售的信息。”黄璐琦说,此外,监测站还能为当地提供中药材检验检测服务,为药农提供技术培训。

    在普查的同时,我国还积极开展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在20个省份建设了28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主基地和180余个子基地,目前已繁育中药材新品种逾20个。

    依托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我国在中药标准制定方面也取得了新进展。截至目前,中药资源中心共主持或参与制定ISO国际标准10项,其中主持7项,获ISO正式发布国际标准4项。2014年4月,中药方面的首个国际标准——人参种子种苗国际标准颁布;2015年7月,中药材重金属检测国际标准颁布,作为世界首个植物类传统药材重金属国际标准,该标准有效消除了中药贸易壁垒。此外,白术种苗、丹参种子等9种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国家标准已完成报批;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编制通则等6项行业标准已由商务部发布实施,中药材种子种苗、道地药材标准、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等200余项团体标准发布。

    普查工作促进了中药资源相关学科的发展,参与普查的专家、学者、普查队员已出版128本专著,在国内外多家期刊发表千余篇论文。

    黄璐琦表示,资源普查成果转化的集中体现就是编纂《中国中药资源大典》。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中国中药资源大典——中药材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药材生产加工适宜技术丛书》,系统收集、整理了近20年来全国范围内近百个中药材品种的生产加工适宜技术,在帮助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开展中药材种植,促进中药材精准扶贫工作发挥出重要作用。

    (请持续关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跟踪报道之二:新发现)

    图①为普查队员在峭壁上采摘药材。

    图②为普查队跋山涉水采集样本。

    图③为黄璐琦院士在普查一线技术指导。

    图④为黄璐琦院士(左三)与普查队员野外考察中。

    图⑤为普查队员合力采摘药材中。

    (本版图片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