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

中药资源评价与保护

2009年,“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本项目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负责,另有全国56家单位参加,获国家专项资金2100万元。项目以“整合、共享”为目标,完成以下主要工作:

1、对全国20余个省市、57家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药用植物资源情况进行调查,全面了解了全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情况。

2、系统收集、整理、整合了324种、18000余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并以低温设施、种质圃或基地等形式进行了原地或异地保存,为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3、制定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原则和方法以及324种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描述规范,构建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统一描述标准体系,对种质资源进行了科学分类、统一编目、统一描述规范,为科学规范利用种质资源提供使用标准。

4、按照所制定的描述规范对324种、18000余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分类地位、生态环境、生物学性状、品质性状、抗性(病虫)性状等进行了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建立了160余万个描述数据,为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信息和实物共享提供了科学数据。

5、采集324种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图像30000余张,建立42万个图像描述数据。

6、为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提供了324种、16000余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标准化共性描述信息、14000张图像和20余万个图像描述数据。

7、制定了150余种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规范,扶持种质资源圃150余个,为资源保存提供基础。

8、建立了中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信息网和“中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信息共享系统”,并将标准化整理、整合的种质资源信息录入到系统中,为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信息和实物共享提供了条件。

9、初步实现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信息与实物共享。通过中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信息网,以资源圃为载体,实现信息共享910616人次;向全国137家单位提供176种药用植物种子75859.3kg,种苗283.9万株,种子22万粒。接待参观访问9200人次,资源展示138次。为44项国家级、7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提供了信息和研究材料,产生经济效益77628万元和不可估量的、巨大的社会效益。

10、培养和稳定了一支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队伍,项目参加人员625人,培养硕士研究生122名,博士研究生19名。发表学术论文180篇。

2005年,“珍稀濒危中药资源调查及保护系统的建立——杜仲、肉苁蓉保护生物学的研究”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本项目属中药学中药资源学科,对珍稀濒危中药资源开展调查、保护等系统研究是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项目根据多年来对中药资源实地调查及相关文献的了解和分析,提出了《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急待完善及珍稀濒危中药资源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和相应对策。首次探讨并初步制定中药资源濒危和保护等级量化评价标准,设计并建立了珍稀濒危药用植物数据库。从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的分析、生物学特征、有效成分的测定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系统地对杜仲和肉苁蓉进行了保护生物学的研究。通过对全国八省一市杜仲主产区的大范围调查,发现杜仲野生存量极少,已濒于灭绝,保护迫在眉睫。杜仲在形态上以及首次进行的DNA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杜仲种内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通过对肉苁蓉主产区新疆和内蒙古阿拉善盟的多次考察,得到大量肉苁蓉生境及群落资料,发现荒漠与管花肉苁蓉在生境和群落组成存在着显著差异。通过观察肉苁蓉解剖结构、种子特性,弄清肉苁蓉适应沙漠生态所具有的组织结构特征。在实验室人工培养条件下,进行肉苁蓉种子发芽实验并取得成功,荒漠肉苁蓉是首次获得成功。从形态学、DNA及成分含量研究表明荒漠和管花肉苁蓉在形态上存在一定的变异,发现荒漠“油苁蓉”的特殊变异类型;管花肉苁蓉遗传多样性明显低于荒漠肉苁蓉,受威胁的程度大于荒漠肉苁蓉,荒漠肉苁蓉更能适应生存环境;荒漠“油苁蓉”与非油苁蓉以及管花肉苁蓉不同寄主间成分含量均有一定的差异。在分析了杜仲和肉苁蓉内外致危因素后,着重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制定了杜仲和肉苁蓉的保护措施。

本项目培养了2名硕士研究生,公开发表论文7篇。本项目按预期目标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提交了预期成果,并有所创新,填补了濒危药用植物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空白,建立了濒危药用植物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模式和方法,为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

2002年,“中药白芷的种质资源的系统研究”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