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服务平台
服务平台

服务平台

本草考古2024年学术会议在浙江余姚召开

2024年6月5日至6月7日,本草考古2024年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药杂志》常务编委会工作会议在浙江省余姚市顺利召开。该会议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浙江省余姚市人民政府、浙江中医药大学共同主办,《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中医药文物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余姚市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等共同承办。本次会议的主旨为在本草与考古交叉融合中,探索中医药文化宝库,追溯中华医药文明起源。全国各地文物考古研究所、博物馆、中医药高等院校等单位共12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



图1.本草考古2024年学术会议暨《中国中医杂志》常务编委会工作会议合影

开幕式由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温成平主持。余姚市市长沃勇特、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徐旭卿、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黄文秀致欢迎辞。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与余姚市市长沃勇特共同为余姚市“本草起源之地”揭牌。黄璐琦院士为中医药文物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沈睿文、赵志军、郑云飞、刘学堂、彭华胜等颁发聘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党委书记宋丽娟为中医药文物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彭华胜颁发聘书。



图2.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与余姚市委市委副书记、市长沃勇特共同为余姚市“本草起源之地”揭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作题为《本草考古:缘起、进展与展望》报告。本草考古研究涵盖了古代药物遗存、医药器具和医药文献,注重直接史料,体现了中国传统医药学与考古学的交叉融合,为重建中医药文化的时空框架、厘清中医药发展历史脉络提供证据。通过史前灵芝介绍了对中药起源的探索;通过海昏侯墓出土的地黄辅料炮制品,介绍了中药炮制工艺的起源;探明了失传的四大蕲药“蕲簟”原植物;通过清宫御药房道地药材文物茯苓产地研究,介绍了与故宫博物院合作研究清宫御药房道地药材文物的最新进展。在本草考古未来研究中,还需要加强引入新材料、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创新技术平台体系。



图3.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作题为《本草考古:缘起、进展与展望》报告

中医药文物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学术委员赵志军教授作题为《河姆渡文化在稻作农业起源在的地位——进化论新视角》报告,介绍了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距今约7000年的碳化米粒与稻谷,将稻作农业起源追溯到7000年前,从进化论视角阐述了河姆渡文化在稻作农业起源的学术意义与社会价值,对今后开展药用植物栽培起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图4.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赵志军特聘教授作题为《河姆渡文化在稻作农业起源在的地位——进化论新视角》报告

中医药文物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学术委员刘学堂教授作题为《信仰的力量》报告,通过介绍鱼鸟纹传统、蜥蜴纹传统引入信仰体系与早期中国的关系,通过对小河墓地出土麻黄等遗存介绍了中医药文化在先民生活中的地位,为本草考古研究提供新视角。



图5.新疆大学历史学院刘学堂教授作题为《信仰的力量》报告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书记宋丽娟作题为《引领方向搭平台 借古鉴今促发展——《中国中药杂志》与本草考古》报告。《中国中药杂志》作为中医药类综合科技期刊,一直以来支持中医药领域创新研究方向,积极关注学科交叉,为中药学科搭建一流期刊平台。



图6.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书记宋丽娟作题为《引领方向搭平台 借古鉴今促发展——《中国中药杂志》与本草考古》报告

浙江中医药大学郑洪教授作题为《出土先秦秦汉涉药文物探析》报告,介绍了先秦秦汉时期考古发掘中出土的药用植物、药用器具和药丸制剂等医药文物,提出了“文化+考古”二重证据法的应用,为本草考古研究路径提供新思考。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赵丛苍教授作题为《医学考古学的发展》报告,介绍了医学考古学的起源、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费利华研究馆员作题为《出土外来药材文物的调查与整理》报告,介绍了正在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该团队系统调查了我国西汉至宋代相关遗址出土的外来药材,介绍了古代香药之路。

青岛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彭峪作题为《青岛土山屯汉墓地出土堂邑文书牍所载“疾疫”相关问题初识》报告,介绍了青岛土山屯墓地出土的与本草考古相关的重要遗迹和遗物,对出土文书牍的年代、性质进行说明,对堂邑文书牍中有关“疾疫”的记载进行了统计与研究。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黄伟作题为《浅谈重庆武隆关口一号墓出土中药遗存》报告,介绍了重庆武隆关口一号墓的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该墓葬出土了大量的药物遗存, 为开展与医药相关的考古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陕西省法门寺博物馆权飞文博馆员作题为《法门寺出土香料辨析及香料流转变化的探讨》报告,介绍了法门寺地宫出土和记载的各类香料遗存,以乳香、詹糖香为例介绍了香料基原变迁。

上午学术报告由中医药文物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博文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顾漫主持。下午学术会议由中医药文物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学术委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云飞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特聘助理张丽君主持。

会议期间,中医药文物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召开了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各位专家对中医药文物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的方向凝练、建设规划等进行了指导。

《中国中药杂志》常务编委会工作会议同期举行。《中国中药杂志》常务主编黄璐琦院士、《中医药科学(英文)》执行主编李绍平教授,以及30余位编委到会。会议由《中国中药杂志》主编黄璐琦院士主持。会上,《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负责人丁广治全面回顾了期刊的工作情况。《中医药科学(英文)》执行主编李绍平对新刊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威科医疗高级出版人封常红作题为《新刊发展战略与数据库介绍》的报告。与会各位编委充分肯定了杂志已经取得成绩,希望杂志能够立足新起点。

6月7日上午,与会专家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和中医药文物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学术委员赵志军的带领下,对河姆渡遗址和井头山遗址进行调研。通过实地考察,与会专家对“本草起源之地”有了更深刻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