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药用植物重点学科

一、基本情况

药用植物学学科于2012年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2019年通过验收并获优秀。随着学科的快速发展,丰富和扩展了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形成了中药资源生态学学科,该学科于2021年获批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的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学科负责人郭兰萍研究员带领科研团队围绕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分布、产量和质量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开展了药用植物资源分布与科学布局、产量和质量的地域性特点及其相关的生态学机制、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与环境相互关系等研究。“顺境出产量、逆境出品质”独特的理论方法体系和中药资源保护策略和“拟境栽培”种植模式丰富和发展了药用植物学学科发展水平。

二、研究成果

(一)丰富和发展了药用植物学学科理论体系。药用植物资源的独特性带来其研究思路、方法的独特性,并最终逐渐形成了“以道地药材为核心”、“高度关注次生代谢”、“顺境出产量、逆境出品质”等特有的理论体系。相关研究出版“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资源生态学》。

(二)显著提升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和生产应用实践水平。提出了中药资源的5种保护模式,即野生种源不清的“种源保护”模式;珍稀中药资源的“种群保护”模式;野生资源供不应求的“种植保护”模式;濒危中药资源的“新药源开发保护”模式;用于工业原料的中药资源的“生物技术”保护模式。“珍稀濒危常用中药资源五种保护模式的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团队情况

团队负责人郭兰萍研究员,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药用植物学重点学科带头人,最早开展了药用植物资源空间分析和道地药材形成的逆境效应研究。本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素质高的研究团队,在学术带头人黄璐琦院士的带领下,已形成袁庆军、杨健、孙嘉慧、吕朝耕等多人组成的研究团队。与此同时,团队在保持本学科特色的和相关研究领域继续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情况下,积极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在局部有特色领域中药资源空间分析及中药道地性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四、研究方向

(一)药用植物资源生产与中药种质评价。开展药用植物生态生物学特性和优良抗逆品种选育研究,为中药材生态种植和珍稀濒危或资源紧张的药用植物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与品质评价。开展药用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次生代谢产物积累规律研究,结合中药资源生态学和中药化学等学科,探索药用植物在次生代谢产物积累和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为药用植物品质评价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三)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利用现代生态农业、精细农业相关技术和方法在中药农业中的应用和推广,开展药用植物生物有机肥等大健康产品深度开发利用等研究。